導言:一句“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,還有詩和遠方”,曾讓多少人為之一怔。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說,“人生充滿勞績,然而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”,在現實生活中,人們赤裸裸地面對無窮的勞績、無常的苦難和無邊的空虛。但人類靈性之偉大在于,除了現實生活,還有“詩生活”。神一般的詩歌,為我們物質的軀體灌注精氣,滋潤靈魂...
{詳細}
2017年9月28日,丁酉年祭孔典禮在貴陽孔學堂大成殿前舉行。祭孔典禮是華夏民族為了尊崇與懷念至圣先師孔子舉行的隆重祀典,旨在追思先賢,崇德尚禮,弘揚傳承中華優秀文化。“弦歌五載繼往開來”,今年的孔學堂“祭孔典禮”正值五屆,通過祭禮——“大哉孔子斯文在茲”、頌禮——“至圣先師高山仰止”、孔學堂開筆禮——“破...
{詳細}
張灝先生專擅思想史研究,其“幽暗意識”論在學術界影響廣泛。本文賅要地梳理了儒家傳統中的“幽暗意識”,對于孟子“人性二元論”所形塑、宋明理學家所承繼的“幽暗意識”有鞭辟入里的闡發。并在與西方基督教傳統的對照下,說明中國的“治道”思想何以沒能抉發出民主憲政制度。
一、幽暗意識與成德意識
儒家思想與基督教...
{詳細}
2014年9月10號清早,從幾個朋友的微信中得知湯先生頭一天晚上平和仙逝。雖然早已知道湯老師身體不好,但仍不免感覺突然和意外,心情格外沉重。本想作些事排遣一下憂思,但湯老師的音容笑貌總是浮現在眼前,什么也作不下去,于是寫了個電郵給樂黛云老師,請她節哀保重。在微信群里有人提到湯先生時,我即刻回復:湯老師是我在...
{詳細}
導言:韓國儒家書院申遺的消息,雖然沒在中國國內激發太大反響,但書院在當代中國的井噴式發展,卻是不可不注意的現象。
古代的書院就其辦學體制而言,多為私學,即民間獨立主辦,但也有不少官方主辦、民辦官助等。列數兩宋至清末的顯官名士,大多出身于各地書院,很多甚至還在書院授課,比如從應天書院走出的范仲淹、王安...
{詳細}
7月24日韓國文化遺產廳遺產委員會決定,將9座朝鮮王朝時期的儒家書院遺跡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,計劃2018年1月提交申請。有報道稱,早在2015年,韓國就提出過書院申遺,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回執認為,韓國的儒家書院未能顯示出與中國及日本書院有顯著不同,且書院周邊不屬遺產范疇。
相較于過去因韓國為端午祭、孔子等...
{詳細}
2012年,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:“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,恰恰相反,我們要很好傳承和弘揚,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‘根’和‘魂’,丟了這個‘根’和‘魂’,就沒有根基了。”最近,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《求是》撰文強調,“根”與“魂”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,要“堅定文化自信,傳承中華文脈”。 ...
{詳細}
劉夢溪曾在一篇印象記式的短文里這樣描述美國學者狄百瑞:“他有點像中國傳統的有聲望的儒者,力倡以‘天下’為己任。他不僅自己這樣做,也要求他的學生這樣做。遺憾的是我沒來得及參加他主持的《孝經》會讀,但他大駕光臨的一場東亞儒學研討會我卻幸運地躬逢其盛。主講人是英國一位女教授,特地從倫敦飛來紐約,下飛機就來...
{詳細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