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各位老師,親愛的家人們,大家好!我是伊伊媽,伊伊寶貝現在1歲9個月,我們系統讀經已經第6周了。
回想這一路的經歷,感慨良多。我可以說是一個很重視孩子教育的媽媽,各種育兒類的微信公眾號關注了很多,育兒書籍也買回來看了不少,腦子中存了很多碎片化的育兒觀念。
孩子出生后,給她念過《三字經》、《千字文》和唐詩,我是自己先背誦,背完后沒事就給孩子念念,一般是哄睡的時候念,期間還錄過音,自己一邊讀一邊錄,然后放給寶貝聽。
但完全沒章法,堅持得不好,另外現在記憶力有限,有些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背會的,所以后來就懈怠了。
加入蒙養真的是機緣巧合,我這個人一般是不加陌生人的,可當時不知道怎么就加了我的知心老師。
另外對于文化類的東西,自己一直感興趣,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,想接觸覺得難,都是看別人的解讀。從沒去讀過經典原文。
這次我覺得算是個機會吧,好像自己在尋找這樣的東西,結果它就來了。
剛進群的時候只是抱著一個參觀的心態,但慢慢的老師們的理念吸引了我:做好自己,淡化孩子,培養有大格局人生觀等等。
其實說的功利或者說自私一點,是看到知賢老師和知義老師家的經典寶貝,她們亦靜亦動,懂事明理,有愛心,有孝心,有創造力,有自制力,有執行力等有好多優秀品質,看得我好羨慕,我也想有這么一個寶貝。
同時了解到0—3歲是讀經的黃金期,處于完全吸收階段,自主吸收聽到的、看到的任何信息。
與其羨慕別人,不如讓自己成為羨慕的對象。
我就下定決心要請經典,開始我和孩子的經典之旅,請之前和先生商量過這件事,他不反對但也不贊成,或者說否定的程度更多。
他一直都覺得這些國學經典完全讀不懂,根本沒用,已經過時了等等,但好在他不反對我把經典請回來,只是說:你和孩子讀就行了,別把我也扯進去。
當時我想,不反對就行,讓經典先進門,先讀起來再說。
2015年11月15號收到經典,拆開后發現包裝得非常細心。簡體書、正體書還有小書分開包,大書全部套了兩層氣泡袋,最外面用了兩個紙箱,可見對經典的愛惜。
這套書不只有四書五經,還有詩詞集,還有莊子老子黃帝內經孫子兵法佛經,還有龍文鞭影增廣賢文這類用押韻的語言講述的歷史故事。
同時有簡體書,有正體書,正體字本來也是我想學也想讓孩子學的東西,剛好都齊全了。冥冥之中得到了成全,真的很開心。
當時研究完播放器的使用方法之后,就打開音頻一直播放中,直到晚上十點左右寶寶睡著,才把音頻關掉。
2015年11月16號正式開始讀經典,同時咨詢知心老師后,同步開始堅持給寶貝讀繪本。下面先介紹一下開始讀經典后寶貝的變化。
一、讀書方面。
剛開始,寶貝相當不配合,讀繪本時在小桌子上爬來爬去,讓我把書放回去,不要看,我讀經典的時候也是跑來跑去,時不時的打斷我,讓我幫她干這干那。
第三天,已經可以讓我抱著她讀完《抱抱》這本,到目前,已經可以一口氣讀完四本。
專注力和定力都大大增強了呢,并且非常享受我抱著她讀的感覺,讀的時候還要求我拿著她的手去指書上相應的字。
我讀經典的時候,她不怎么吭聲,心情好的話會跟讀幾句,有一次跟讀了完整的一小段,讓我非常高興。
現在寶貝已經完全愛上讀書了,我下班回到家就會主動讓我給她讀書,早上醒來自己看,中午我抱著讀,下午下班抱著讀,睡前會再讀一遍。
語言能力方面。目前寶貝會念很多兒歌;《好餓的毛毛蟲》、《媽媽,買綠豆》這兩本書會自己翻著看,邊看邊說,基本能把我給她講的話復述出來;
語言遷移的能力也很強,每次讀完經典我都會說:長完智慧真舒服呀。后來,寶貝一見我拿書就說:媽媽長智慧嘞!
后來有次說:吃完飯真舒服呀!昨晚睡前一直叫“奶奶”,我說:奶奶正在洗腳。
她接著說到:嘩啦嘩啦嘩啦把腳就洗干凈了!這句話沒有人教過她,只有在讀綠豆這本書時。
我說過:接點兒水,嘩啦嘩啦嘩啦把綠豆洗干凈。她卻用在洗腳上了,用的非常好!
另外,寶貝還可以完整清楚的敘事。有次吃過晚飯后,奶奶說要讓她睡覺,說下午沒睡。我問說:又去碩碩(寶貝的小玩伴)家玩耍了?
其實我是問奶奶,奶奶還沒開口,寶貝就說了一大串:碩碩gai dia(在樓下的意思,不知道我們的方言到底怎么寫)玩耍了。妞妞沒有出來。姨姨gai dia喊伊伊了,沒有上來。
當然不是一口氣說完的,想著說著,居然把一件事說的這么清楚:她和碩碩一起在樓下玩了,妞妞沒有出來玩,是碩碩的媽媽在樓下喊她下去玩的,而不是到樓上來叫她的。
二、日常生活方面。
寶貝目前會自己吃飯,基本都能送到嘴里;會自己洗手同時打香皂搓搓后洗干凈;
非常喜歡幫大人干活,看大人掃地,就趕緊去拿垃圾鏟,幫著疊被子,疊衣服,疊單子;很貼心,下班后給我拿拖鞋,買菜回來提的東西多沒法抱她時,就自己上樓梯,需要上到六樓呢!
做父母可能都是這樣吧,說起自己的孩子就會滔滔不絕,其實,相比起孩子,我覺得自己收獲得更多:
一開始我給寶貝讀《三字經》之類的僅僅是停留在讀書這個層面上,沒有想過經典是需要去身體力行的。
“我若盛開,蝴蝶自來”可以說是蒙養的精髓吧。
開始系統讀經后,我學會注意自己的行,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說的層面;同時越來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緒,在孩子的問題上試著做到未雨綢繆,而不是等到發生問題了才去解決。
因為這種情況下最容易情緒失控,很多時候是父母不知道如何解決,對自己生氣,然后把這種生氣轉嫁到孩子身上,讓孩子做了父母情緒的“垃圾桶”;
學會了遇到問題想辦法,而不是找借口,“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”,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,私下和先生交流,不當著孩子面發脾氣等等。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”,我想我和孩子的讀經之旅就是在做這樣的事吧。
身為一個成年人,我的“已病”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先治,先改,盡量不給孩子“得病”的機會,這樣不是很好嗎?
道德經中說“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。”,希望我們都可以做上士媽媽,因為只有做了,力行了,才會知道好不好,值不值得。
最后以當初我決定請經典時給自己的理由作為結尾,走到現在,不改初衷,并且為自己當初的決定而慶幸:
1、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很重要。童年時孩子很需要父母付出較多的時間,給予愛,溫暖,安全感,而親子閱讀是一種很好的方式。
2、孩子的到來給了父母改變成長的機會,我想陪著孩子一起成長。
3、放養式的養不代表什么都不管,看似寬松的不管其實需要父母有技巧的引導,我想做得更好。
4、嬰幼兒時期的腦子真的是一塊寶地,經典誦讀可以起到豐富腦突觸的效果。
5、孩子教育無小事,從寶貝現在就可以明顯看出父母真的是孩子的榜樣,不管好壞,孩子都會照樣學樣。所以只有父母做好了,孩子才能做好。其實孩子的問題反映的都是父母的問題。父母是孩子的鏡子,孩子也是父母的鏡子。
《詩經?大雅》里有句話:“靡不有初,鮮克有終。”沒有哪個家長在孩子教育上不肯善始,但很少有人善終。
家庭經典教育更是如此,這是因為讀經的方法不夠科學、不易操作、教材不合適孩子、沒有老師跟蹤指導,更沒有遇到蒙養如此有正能量的平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