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現在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到底是什么了嗎?
我們最終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不是知識,不是技能,而是喚醒生命的終極關懷!大家覺得對嗎?
什么是生命的終極關懷?
那就是:德者本也,行善人,做善事,講善語......
有時候我在想:以后我的孩子如果沒法參加高考也沒關系,但是一定要愛上經典,愛上讀書,放不下書,這就是教育的最低底限,大家覺得對嗎?
是的,有德此有人,所以我們好好讀經典,堅持讀經典,讀,讀,讀,讀入心,讀懂,讀到背,讀到能夠自己悟,好嗎?
教育的本質就是:讀經典喚醒自己的生命,喚醒自己的覺知,喚醒自我教育,其次就是教育孩子!
請大家記住:不要把眼光放在孩子身上,一定要放在自己身上!
而現在有時候我們對待孩子的教育弄反了,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反而更高了。
由于我們的過度疼愛,好玩的、好吃的均由孩子一人享用。久而久之,我們的教育寵愛、教育意識的偏差造成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一種“以自我為中心”的意識,認為一切都是我的。
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,在家里,沒有兄長伴他玩耍,沒有弟妹要他照顧,好吃的食物,我們盡著他,圖書,玩具,也是他個人所有。
而長期下來,孩子形成了什么樣的性格呢?
對,自私!
其實自私是孩子偏常人格中的不成熟行為。自私的孩子過分關心自己,只注意自己的歡樂和幸福,很少考慮他人,一切以滿足自己為主。
久而久之,孩子仍固執己見,不能接受公正、正確的意見。
而我們一味讓孩子的這種自私自利的思維方式發展下去,孩子將來在社會上是不受歡迎的,即使孩子的智商再高、能力再大,也是難以施展的。大家說對吧?
好,那我們先從一個案例講起:
于擁軍在家里是獨生子,深受我們、爺爺奶奶的疼愛。從小時候起,家里所有的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把好吃的、好玩的留給于擁軍,于擁軍逐漸地變得很“獨”。
曾經有一次,爸爸下班晚了,實在太餓了,進家坐下后,順手拿起于擁軍的餅干就吃起來了。這些餅干已經買回來好久了,于擁軍根本不喜歡吃。
然而,于擁軍看到后不愿意了,讓爸爸把餅干還給他,甚至伸手要到爸爸嘴里去搶。
盡管媽媽一再表示第二天一定給他買來更多的餅干,但還是不能說服于擁軍,他不僅哭鬧,而且還躺在地上打滾,不依不饒。最后,還是爸爸說帶他去吃麥當勞,才阻止了于擁軍的哭鬧。
我們家有這樣的孩子嗎?
另外,于擁軍對于他的玩具更是絲毫不讓別人碰,鄰居家的小朋友金玲來玩耍。看見于擁軍的電動火車非常好玩,便忍不住用手去摸摸,并且對于擁軍說:“你的火車好神氣呀!”
可是于擁軍卻很小氣地將電動火車藏起來了,并且對金玲說:“這個是我爸爸買來讓我玩的,你回家讓你爸爸給你買呀!”
好了,案例講完了,大家怎么看待這個案例?
那我們如何更好的引導孩子去增多“利他行為”呢?去“分享”呢?
1、不要經常給孩子吃獨食
很多時候,作為父母的我們喜歡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讓給孩子,孩子偶爾想讓我們分享,我們在感動之余卻常說:“我們不吃,你自己吃吧。”
大家經常有干過這種事情嗎?
反正我家先生經常對女兒如此說。
可是長此下去就強化了孩子的獨享意識,他們理所當然地把好吃的、好玩的據為已有。
在這里可以給大家說一個方法,這個是我以前教育我家女兒的簡單有效的方法。
每次孩子吃任何東西,可以說:“給媽媽吃一口”。
然后我們吃的時候,吃一大口。
久而久之,孩子也習慣了第一口給父母吃,然后自己在吃。也養成了“或飲食,或坐走,長者先,幼者后”。明白了嗎?
2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物質觀念
讓孩子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,可以給他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,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攬。
讓孩子從勞動中找尋快樂,體會我們的艱辛。我們可以在做家務活的時候,讓孩子與自己一起干活,比如掃掃地、擦擦桌椅、倒倒垃圾等。
我們要知道:生了孩子,育了孩子,不用孩子,就是在浪費孩子!大家說對嗎?
在吃東西的時候,要培養孩子為別人著想的習慣,有好東西一定要與別人分享。可把東西分為幾份,一份給媽媽,一份給爸爸,如果家中還有其他長輩,也要想到。一定要力行好“長者先,幼者后”。
3、不給孩子“特殊”待遇
我們要盡量避免給孩子特殊待遇,不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,而要讓他知道自己與別人是一樣的,沒有任何不同的地方。
現在我們給我們孩子特殊,以后誰給孩子特殊呢?
現在我們不給孩子特殊,以后孩子會給別人特殊,這也是孩子的大愛!
一旦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,做我們的要堅決給與拒絕,不可心軟,語言柔和,態度堅決,一定要記住如此做!
如有朋友來家做客,要讓孩子學會如何招待客人,吃東西時,不要只顧自己,把好吃的都據為己有,對別的東西又挑挑揀揀。
許多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時,要教孩子將自己的玩具拿出來與別人同享,不要只想玩別人的,卻不愿拿出自己的。
4、讓孩子懂得和他人分享
分享體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,自己與別人分享了,別人也會回報自己同樣的關心與幫助,這樣彼此關心、愛護、體貼,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。
分享,分享,不分出去,怎么能享有別人的東西呢?
好好教育我們自己,好好做好身教來影響咱們的孩子,期望我們的育兒問題都越來越少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