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愛的家人們,大家上午好,我是河南溪溪媽。今天與大家分享溪寶貝的生活點滴。
溪寶貝 現在3歲11個月。我們讀經典1年9個月了,我們已經讀過的經典書有:《弟子規》《三字經》《千字文》《百家姓》《龍文鞭影》《孝經》《小兒語》《德育啟蒙》《朱子治家格言》《名賢集》《論語》《大學》《增廣賢文》《中庸》《成語接龍》《黃帝內經》素問 《笠翁對韻》《心經》《黃帝內經》靈樞
最近我堅持每天早起跑步,然后回來讀經典,讀過經典后開始做飯,溪溪醒后我們吃完飯開始讀當天的計劃表。
溪溪迷上了在群里跟小朋友一起讀經典,有時約棋棋寶貝,有時約睿涵寶貝,有時約歐弟寶貝。聽到孩子們在群里大聲的讀經典。真的好幸福。有次睿涵寶貝說,晚上8點才能回來讀,溪溪一會一問我,媽媽,到8點了嗎?睿涵姐姐是不是該回來讀經典了?
還有一次約棋寶讀經典,棋棋說,下午我五點放學,到那時再讀吧。溪溪說可以的。晚上溪溪和棋棋兩個人開始讀《論語》。
兩個人一替一句讀,最后快到九點了,棋寶要睡覺了,兩個人約好明天繼續讀下面的內容。兩個人還相互感謝呢。
孩子們因為經典而相互熟悉,因為經典而變的彬彬有禮。因為經典而變的智慧。這么好的傳家寶你的孩子值得擁有!
每天這樣不間斷的讀著,溪溪也不在斷的吸收著里面的智慧。而且有著自己的理解。有一天,溪溪讀到《中庸》里的“君子之道,淡而不厭,簡而文,溫而理”他突然停住了,說媽媽,你知道什么是簡嗎?我說是什么?溪溪說,簡(繭)就是一只毛毛蟲爬呀爬呀,最后結了一個簡(繭),在簡(繭)里睡了一覺,醒來后從簡(繭)里爬出來,變成了蝴蝶。這就是簡(繭),知道了吧,媽媽。我點點頭說,嗯,原來這就是簡(繭)啊。知道了。溪溪得意的笑了,很有成就感。
有一天晚上,爸爸下班回到家,溪溪正在用杯子接水玩,看到爸爸回來了,接了一杯水,小心翼翼端到爸爸面前說,爸爸,“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,不熄。”爸爸一臉茫然,這說的是什么呀?溪溪說,就是用這一杯水去救一車火,不能熄滅。爸爸恍然大悟,真是這樣。溪溪說的太對了。給他豎了一個大姆指。
我們可以看出,溪溪讀經典有自己的理解,雖然有的理解可能不對,剛才那個簡(繭)就是我們看繪本時他讀過的內容,他能聯想到經典里來,又結合經典的內容聯想到那個故事。這就孩子的理解。這也是我們不給孩子解釋經典內容的原因。不去打擾他對經典的理解,3歲多就是這樣的理解,等到10歲同樣的經典內容他會有不一樣的理解。到他30歲這段內容他的理解會有更深刻。
來幾張溪溪平時讀經典的照片,他有時早起自己讀經典。
有時拉臭臭也要看經典書。
早晨出去散步時,牽著我的手,邊走邊聽著經典。我們倆悠哉!樂哉!
經典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,我們已經離不開了經典!
除了讀經典,溪溪也是我廚房的小幫手,早上看我們準備早餐,溪溪看到我洗好的菜說,媽媽讓我來切吧,我說拿刀切吧,他很認真的開始切了。一會切好,要炒菜了,溪溪說,我也想試試,我把菜放鍋里后,溪溪就開始炒了。
小伙子做的菜還不錯呢!吃著自己炒的菜,別提多香了。
有時我們全家一起包餃子,溪溪更是積極了,他又要搟皮,又要包餃子。做的有模有樣。
溪溪喜歡全家一起包餃子,當時我們剛開始搟皮,溪溪要來搟皮,溪溪的嬸嬸正好來我們家了,她說,這個是搗亂的,看弄的哪都是。溪溪你沒幫上忙,還幫倒幫呢。溪溪看你搟的皮都不圓,一會又說,溪溪你搟的太厚了,一會不好熟。
是不是我們身邊有這樣的家長,總是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。
再這樣說下去,孩子多少要幫忙的積極性估計也給說沒了!
如果是以前,我也會有這樣的想法,小孩子會什么呀,大了就會了。
現在在國學堂學習了,我知道了放手讓孩子去做,他第一次肯定做不好,第二次,第三次,慢慢次數多了,他就做好了。現在不讓做,等大了,讓他做他也不做了。那時就別再抱怨孩子懶,什么都不愿意干。沒有擔當,沒有責任心。
溪溪還喜歡洗衣服,洗的哪都是泡泡,有時撅著小屁股使勁的揉著,洗著玩著,一點也不知道累。
我看他洗完也會馬上夸他,溪溪洗的好白啊!越來越能干了!他更是自信滿滿的說,下次我還要洗喲。
有時早上我起來跑步,溪溪也醒了,也要跟我一塊鍛煉身體。
溪溪就像這朝陽一樣,充滿了活力。迎著朝陽,我們倆一起跑步,開始美好的一天。
夏天的天一會晴天,一會下雨,外面下起了小雨,瀝瀝啦啦下了一上午了,還是沒有要雨停的意思,溪溪說,媽媽我想出去踩水花。如果你的孩子有這樣的請求你會怎么做?
孩子愛玩水是天性,怎么能拒絕?
溪溪撐起一把傘,快樂的進入了雨中,漫步在雨中,嘴里還唱著“小雨小雨沙沙,沙沙,地上地上小水洼,小水洼 ,溪溪溪溪踩水花,踩水花。吧嗒!吧嗒!濺起水花花!”溪溪快樂的踩著水花。
孩子的這種快樂是那么的簡單,那么的無邪。我跟著他也樂在其中。順應孩子的天性,他就會成長的無比快樂。
孩子的天性是0-3歲是孩子學習的黃金期,看到的,聽到的,能迅速的記住。3-6歲是孩子學習的白銀期,記憶力還是很好。我們順乎孩子的天性,在他記憶力最好的年齡段給孩子讀經典。就是順就天性。
教育, 從來不是孩子的功課, 而是父母的修行。 愛是一種本能, 但高質量的愛, 需要永不停息地自我成長。 若有一天, 您懂得了四兩撥千斤, 懂得了潤物細無聲, 懂得了因勢誘導, 懂得了共情與尊重, 您會發現—— 最好的教育, 其實是放棄教育。